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 / 安全防范

女子轻信 “快递” 短信,被 “客服” 骗走 9 万余元

【信息来源:平安抚顺微信公众号  信息时间:2025-07-24  阅读次数:】 【我要打印】 【关闭

女子轻信 “快递” 短信,被 “客服” 骗走 9 万余元

从精心设计的话术陷阱,到看似合理的操作指令,

不法分子总能利用人们的疏忽与恐慌实施诈骗。

女子轻信 “快递” 短信,被 “客服” 骗走 9 万余元.jpg

东洲区刘女士(化名)收到一条短信,内容大致为其快递已到,需拨打预留电话。因近期有网购,刘女士未多想,便拨打了该电话。然而,电话接通后,对方并未提及快递相关事宜,而是自称 “抖音客服”,告知刘女士她在抖音办理了一项业务,每月将自动扣除 2000 元,一年共计 24000 元。

刘女士听闻要扣费,顿时惊慌失措,完全忘记原本咨询快递的事,立即要求对方取消业务和扣费。“客服” 以刘女士开通了免密支付无法直接解除为由,诱导她按照指示操作。在 “客服” 的一步步引导下,刘女士先是进入指定网站下载了几个陌生 APP。随后,“客服” 告知刘女士,其所有银行卡内余额均不能超过 2000 元,否则仍会被扣除费用。为避免扣费,刘女士听从对方建议,使用自己的 POS 机刷信用卡,将信用卡内资金转至银行卡中。

完成上述操作后,“客服” 又让刘女士将银行卡贴近手机,接着打开手机银行 APP,并点击 “境外转账” 选项。就在刘女士按照要求操作后,她银行卡内的资金瞬间被转走。待刘女士反应过来,发现自己共计损失 9 万余元。意识到遭遇诈骗后,刘女士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
诈骗手法解析

信息伪装

利用 “快递到货” 短信作为诱饵,借助日常生活场景降低警惕性。此类话术常结合受害者近期网购记录,形成 “真实感”。

电话接通后,瞬间转换话题至 “抖音业务扣费”,通过突发的 “经济损失威胁” 制造认知冲突,迫使受害者陷入情绪恐慌,忽略逻辑漏洞(如 “快递电话为何谈论业务扣费”)。

心理操控

“每月扣 2000 元”“免密支付无法解除” 等话术强化紧迫感,利用受害者对 “资金损失” 的恐惧瓦解理性判断。

将下载陌生 APP、转移资金等危险行为包装为 “避免扣费” 的 “必要步骤”,通过 “热心指导” 塑造 “帮助者” 形象,诱导受害者主动配合。

资金转移

要求下载的 APP 可能为钓鱼软件,用于获取银行卡信息、手机验证码或远程操控权限。

“银行卡贴手机”“境外转账” 等操作,实质是利用钓鱼 APP 或快捷支付,实现资金快速转移。

收到可疑短信 / 电话时,通过电商平台内 “我的订单 - 物流详情” 查询快递状态,或直接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核实业务情况,切勿通过短信链接、陌生电话提供的号码回拨。

拒绝下载未知来源的 APP(尤其是要求开启 “屏幕共享”“短信读取” 权限的软件);拒绝向陌生账户转账、进行 “境外汇款” 或 “大额资金归集”,银行正规业务绝不会要求用户将资金转移至指定账户;拒绝泄露银行卡号、密码、手机验证码,此类信息是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。


附件下载: